嘿!别做“这样”的艺术家

吉他情报局

2019年10月04日 17:11 Views 817

《中国吉他手,敢问路在何方的》

第二期


大家好!“路在何方”系列又来了。本期,我们邀请到的受访者是吉他音乐家董运昌老师。在正文中,我没有沿用上一期内容中“一问一答”的形式,而是将董老师的回答整理成了一些彼此独立又有一定关联的“经典语录”。

 


如果你还没有阅读第一期的内容,我们建议您在这里跳转至第一期:《吉他手丨你到底想要什么?

在这次采访中,董运昌老师所提出的某些观点,和上一期的受访者朱家明的回答之间相互呼应,异同皆存,我想这也是这一专栏的魅力所在。我们可以通过几位高手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相同的问题,辩证地、全面地探讨一件事,而非固执己见、一意孤行。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还安排了一部相当精彩的干货视频。视频中,董老师以魏如萱的歌曲《你啊你啊》为例,生动、细致地分享了自己在为这首作品编曲时的详细思路,相信这样的内容一定会让你有所收获。闲话少叙,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内容。


各位读者可以在每期推文的留言板中留下自己想要对受访者提出的问题,我们将遴选其中的好的部分加入往后的采访当中。所有被选中的问题,都将获得由吉他情报局提供的镀膜琴弦(价值48RMB)。

 

 







 

诗人的箴言


受访者:董运昌

记者:老于(于子寒)

 

 

那么简单,我却录了八小时

我记得很多年以前,我编过一首江美琪的《我多么羡慕你》,我在家里把谱写好了,可我进了录音棚以后还是录了足足八个小时。其实现在回过头去看,那首歌的编曲本身是非常简单的,之所以录了那么久,我能总结的原因一是自己程度不到,所以一直重复;二是当时希望可以把最好的版本呈现出来。 




难,并不是“好”

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练以后,回头想这段经历,我开始觉得,编曲最好不要超越自己的演奏能力,最好的方法是你在自己能够驾驭的范畴里来完成编曲工作,这样听起来是最舒服的。因为我发现流行音乐的听众要听的不是“艰难”的和“超高级强”的东西,他们要的是“顺畅”,要“好听”,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种娱乐。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愿意挑战难度,那也是一种风格和选择。我个人的话,觉得民谣吉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的感觉,好像在你生活周遭出现的音乐一样平易,所以,弹得难并不是目的,弹得顺畅和巧妙,才是最高级的编曲。

 



专不专业,一试便知

 

很多人在学校里学了非常多的功夫,但到了市场上却不能满足需求,这是因为他弹的东西跟过去的某些作品过于相似,所以没办法立足。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做出有创意、甚至能够超越现在市场上一般作品的想法,我认为这就是专业吉他手的标准。

 



建立个性之前,先学会“循规蹈矩”

 

我观察到很多吉他手在练习的时候都没有使用节拍器的习惯,使用节拍器来练习的确是一件非常痛苦、“不符合人性”的事情。但你要先过拍子这一关,再去塑造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你特别喜欢Funk,那就去弹Funk,喜欢Blues就去弹Blues,个性实际上就是你喜欢的、擅长的东西。音乐的个性和风格很像人的个性,也很难改变。那我只能说,你擅长弹什么,就去弹什么。但是首先,拍子最重要!

 



弹你擅长的,才能走更远

 

什么叫弯路呢?我觉得就是你硬要去弹跟你个性不合的东西,举例说,很多人觉得爵士乐很重要,可如果你硬要逼着自己去弹爵士,那你只能让自己变成一个非常呆板的“好像会弹爵士”的人。

 

但是,如果你真的具备爵士乐的精神,或说你是一个耳朵非常敏锐的人,那你也可以选择弹一些有爵士味道的流行乐,而不是盲目跟随大家觉得水平高的东西。我觉得流行音乐的精神,首先是非常宽广的,没有一种吉他手可以吃遍天下所有的风格。所以,在如今特点十分分散的音乐市场,弹你擅长的,可以走更远。

 



打铁还需自身硬


像我这样经验比较丰富的吉他手,会不会也遇到那种“嫌东嫌西”,要求你“改东改西”,背后还说你坏话的制作人呢?有的,你在职业生涯的任何时间、任何年纪,都会碰到不好的客户,这是肯定的。怎么可能一辈子都让你碰到好人呢?不可能的吧。

 

所以,你只要坚守你自己的立场,比如说你的作品有固定的好品质,比如你在十年内,得到的都是比较好的评价,那你的行情就会很稳定。你受到别人欺负、欺骗的几率就会非常的低。对方可能会觉得,万一自己有点歪念头的话,会自取其辱。所以我想,归根结底还是自己拿出去的东西水平要够高、够强,而不是因人而异、参差不齐。

 



好律动,好味道,好感觉


所谓的律动,其实是一个有关时间和数学的问题。我们用电脑录音的时候,波形会呈现在屏幕上面,上面会有一个时间轴、时间的刻度,如果你弹出来的波形大部分吻合这个时间线的话,那你的律动就是对的。如果你弹得参差不齐,那证明你弹出来的东西肯定是不对的,无论通视觉还是听觉来检查,都是不对的。

 


至于味道,既然你可以评判这个味道对不对,那就说明你已经具备一定的听觉经验了,否则你根本不可能知道“味道”从何谈起,所以我说,自己才是自己最亲密的听众。再说到感觉,那就更抽象了,它可能是音色,可能是力度、大小声,可能是乐句断句的方式,它可能是你手上一些细微的技巧所发出的令人惊叹的细节。就有点像你说话的咬字一样,这些东西都是非常抽象的。就是因为这些都是人类感觉,所以在评判它的好坏的时候,你必须要用很多的时间去证明你是对的、好的。



 做自己的评委

其实这也证明了为什么一个吉他手的养成需要那么多年的时间,因为你需要不断地去品位自己的弹出来的东西感觉对不对。同样,你也需要你身边的人,跟你同一个圈子里的专业人士,他们看你很多年,品位你的东西很多年,他们才会给与你一个肯定,才会有办法让你继续走下去。

 

那这个训练过程,我再重复一次,你自己是你最好的评委,你自己是你最好的听众,你自己是你最好的老师。你必须反复在同一种音乐类型上面,锻炼几万次,甚至十几万、几十万次,一直反复地去磨练那些你已经会了的东西。

 

大概十年前多一点,我跟蔡健雅在香港演出,我对自己那次的表现非常不满意。那时候我又要弹箱琴,又要弹电琴——尤其是电琴我并不是很擅长,但出于某些原因我又必须要弹。还有几次,像是在台北的“传”音乐中心,我有弹错前奏的经历,当时觉得很尴尬。但是,这种感觉要尽量把它忘掉,忘掉是最好的。同时也要知道,既然看到了自己在某个方面的弱点,就要做到马上能够补强回来。




关于“中国风”


每个人对中国风的定义都不一样。有的人把吉他当成民乐乐器来处理,比如对它进行特殊定弦,让它整个的共鸣效果有点类似琵琶或古筝;有的人,旋律上是中国风,和声走的还是西洋的感觉。就我自己来讲的话,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你当初喜欢吉他是因为什么”。


我想,当然是因为你听了吉他的音乐而爱上他,也就是说,你的感觉和感动最初是来自于西方的。当你进入吉他世界以后,你产生了一点自觉,觉得应该做一点中国风的东西,也就产生了中国风。


如果你把吉他当成民乐来处理,譬如你把古代的、传统的民乐用吉他诠释,当然可以,但大家更都应该思考的是中国风的吉他未来应该往哪里走,如果只是一味地把古乐、民乐搬过来,那么吉他实际上并没有往前走。

 

应该做的是,我们从吉他自身的特性——例如吉他适合表现的和声结构——当中找到一条“中国的”道路,让它有别于西方的音乐风格,我觉得这才是吉他要走的路,也是所有的中国吉他手必须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关于碳纤维吉他


一种制作材料,只要表现出的音色是不扣分的,那就没有问题。可能有些人特别排斥这种“人工化”的声音,但是想一想,我们用电脑录音,很多时候是用拾音器,再通过音箱模拟的方式在做,消费者真的听不出区别。既然拾音器是一个改变声音的东西,那碳纤维又何妨呢?只要最后出来的声音是对的,我认为就是好的。





分析音乐,如同分析美女


以我自己为例,我小时候听音乐和现在听音乐,心态有非常大的不同。当自己是一个音乐爱好者的时候,你可以感觉到音乐的美妙和乐趣,不会带有任何价值观或者评判标准,这反而是吸收音乐最好的状态。当你会了一点音乐以后,你开始在想“这是什么和弦”“这段旋律通过乐谱体现出来会怎样”“他是怎样想出来的”等等,当你开始有这些思维的时候,你就是在分析音乐了。

分析音乐是完全用一种科学的态度去拆解它,那时候你的价值观就跑出来了:这段好,那段不好,这些东西,我认为反而会伤害你跟音乐之间的关系。所以,分析音乐这件事,我认为适可而止就可以。不然,你会失去更重要的东西,失去音乐的美。就像你分析一个美女的时候,你开始分析她眉毛的长短、口红的颜色,却忽略了这张脸让你舒不舒服。

 



“抢戏”还是“让位”,全看你实力


在一首作品里,吉他的比例是大还是小,是由制作人来决定的。但,如果说你的吉他编得太美了,音色又太好了,频率很完全,画面感又特别强,制作人可能就会把你的比重调整得多一点,让其它乐器来渲染你。

 

反之,如果吉他编得不太好,而制作人又不太好意思换人或者让你重新编,那他肯定就会加一些其它的东西进来。比如弄一把Bass进来代替你的低音啊,弄个打击乐啊、弦乐啊来把你吉他触弦的杂音淡化掉。如果你的吉他没有风格和亮点,制作人可能就会用别的方法来代替。好的制作人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好的吉他手也一样!

 



搞清楚自己的定位


做流行音乐的吉他编曲时,你一定要懂得一个观念:你弹出来的东西是在帮助这个人声,帮助歌手让音乐变得更好,而不是干扰他。你指弹弹得再好,你在做流行编曲的时候,你仍然是一个“帮衬”的角色,那么心态和技巧就很重要,首先你要知道自己是一个配角,但你又要帮助主角变得更好。我觉得这一点也牵扯到个人性格。

 

而很多人在弹指弹音乐的时候,明明主角就是你,可你弹得好像是在伴奏。你让别人听到很多音符的堆叠,却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明晰的主旋律线。我刚举的两个例子,都是比较极端一点,其实无论做哪个,你都要搞清楚自己的定位。你做出来的音乐,到底靠什么吸引听众?如何把他们的耳朵牵住,获取他们的注意力?这都需要非常精密的思考,这一点在你学习的过程中,在你的个人风格养成中,是需要格外关注的。

 



怎样“放飞自己”,不如问问肖邦

我建议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肖邦的“自由速度”,也就是Rubato,肖邦是浪漫派钢琴大师,他的“自由速度”是一种很好的对于拍子的诠释,也就是说他的左手必须严格规范时间,有点类似于指挥家的指挥,但他右手的旋律可以进行某种程度的自由处理。

 

关于这件事,他有两个重要的口诀,一个是“有点粘,又不会太粘”,一个是“借了要还”,保持好的律动的同时又不显得那样呆板,这方面我建议大家上网去搜寻肖邦的[自由速度],里面有很多对这方面技巧的解释。





别做这样的艺术家

道行比较高的人都是比较敏感的人,他可以察觉到常人难以察觉的细节,但缺点就是:精密的东西都会出毛病。只要稍有一点不对劲,他就会感觉不舒服。

越容易察觉到不对劲的事情的人会越容易感觉不舒服,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应该是可以具备又敏感、又容易察觉细节,可他也同时感到舒适的人。所以我觉得一个好的艺术家,他可以做高档的东西,但不要变成一个神经病。反观一些人,做做艺术就开始变得神经质,我认为是他们修行还有待提高。


因为他没有让自己的精神的力量跟他的艺术的高度同时成长,他可能只把焦点放在“如何让作品变得更强”这件事上,但他没有想过自己在变强的过程中,精神却变得更脆弱了。所以我认为一个好的艺术家,应该是“性命双修”,也就是你的个性、能力、身体、精神的强韧程度可以同时进步,这样你才有办法坚持到底。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我欣赏内在精神性强大的吉他手,而不是表面上绚丽的技巧。内在的强大有很多表现,比如说音色、律动,还有一些比较“神秘”一点的东西,比如你就是可以在他的音乐里面找他内心的世界,一幅奇妙的画面,而不只是用一些绚丽的东西吸引你的耳目。

 

你要在他音乐的背后找到一种画面,那幅画面对你的人生有一种正向的、启发的作用,无论是哲学上的领悟,还是能给你的内心带来一种幸福感,这些都是很精神层面的东西,我喜欢这样的吉他手。

 

在我心目中排名第一位的,就是Chet Atkins,他是一个Country Gentleman,“乡村绅士”

,一个“教养良好的乡下人”。孔子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就是说,如果你的个性中有高傲的成分,那么你必须要同时具备一种质朴的精神,但质朴的同时又不能粗野,不能太过不拘小节。

 

我喜欢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巧妙平衡的吉他手,那我认为ChetAtkins就是这样的人。流行音乐的吉他编曲者,我个人推崇Michael Thompson,他是这方面的吉他大师,作品多不胜数。他的乐句的细致程度,和他能“给歌曲加分的能力”,都让我十分激赏。


 

 说好的彩蛋



董运昌聊编曲谈心弹琴 —「关于编曲的种种」

原视频可以按 这里



 


<The End>









 





写在后面


依我个人之见,在诸多拥有“诗人”美誉的吉他家当中,董运昌先生是最当之无愧的一位。先生刚过“知命之年”,人生的路“走了一半多一点”。他的眉宇间有忧伤神色,宛若宝岛缠绵的雨季。有时候,先生也爱讲些半荤不素的段子,总的来话不太多。

 

先生的生活之道跟他的创作哲学如出一辙:繁文缛节统统不要,但求舒适得体。先生走在当代华语流行音乐的第一线,却也喜爱阅读古籍,问他如何评价Chet Atkins,他就慢慢地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当然,这林林总总的儒雅风情仍只是先生的外在,想要追寻更诗性的语句,还需聆听先生的作品。

 

一位演奏者的伟大固然不需太多虚名的衬托,但一个不争辩的事实是:如果试着列举那些跟董先生有过亲密合作的大牌歌手和那些他曾参与编创的经典乐曲,那人们很可能要把华语乐坛小半边的美景都画在纸上。

 

董运昌和陈绮贞


从“第一次为孟庭苇录制Demo”这一节点开始计算,作为吉他手的董先生已进入职业音乐圈二十四年有余。二十四年很长,足够一个初出茅庐的音乐人练就硬朗的身手,也足够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孩长成青年。

 

那位青年未必听过董先生的名字,但他若是凑巧爱上了吉他,大概就会慢慢了解到,好多从他童年传唱至今的好听曲调,都是董先生写就的。随着那些温柔的弦声,青年可以找寻少时回忆,也能听到一位诗人优雅的步子。那时,他或许会就怔怔地望着远处,出神地说上一句:这位先生,我是见过的。













本期受访者简介


董运昌 台湾指弹先驱,有“吉他诗人”的称号。曾获得台湾地区大专创作歌谣冠军及最佳编曲奖、热门音乐大赛冠军及最佳创作奖、青春之星第三名及青春之星金手奖最佳吉他手、第一 届行政院环保歌曲创作比赛优胜奖、第十届以及第十四届金曲奖最佳流行音乐演奏专辑奖、并荣获第十四届金曲奖流行音乐制作人提名。

 

 作者简介


老于(于子寒),1989年生人。作者、诗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国内多家吉他音乐、文化类新媒体担主编、主笔、记者、音乐会策划,2015年至今发表、编辑相关文字数十万余,采访不同类型的吉他音乐家、制作家、品牌负责人、教育工作者近百位。曾担任日本音乐家伍伍慧(Satoshi Gogo)中文版曲谱集《Shipmates》特邀编辑,被诸多指弹音乐人誉为“最懂吉他的作者”,励志做吉他音乐行业长久、忠实的观察者和建设者,为其发展贡献热量。